新闻报道

豆瓣8.7,这部低调国产纪录片绝不输BBC,美爆镜头
更新时间:2018-06-03 10:13:36 浏览:2 关闭窗口 打印此页

《了不起的村落2》来了,和第一季一样,美爆了80、90后的朋友圈。

从东北的大山深处,到台湾的岛屿风光,再到新疆的雪域高原,无数网友手机监听看完后惊呼: 原来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,还有这么美的地方。
 

你知道台湾东南方
有座叫“兰屿”的小岛,
藏着李安都迷恋的“丁字裤”部落吗?

 

你知道其实中国也有“圣诞老人”,
在敖鲁古雅的森林深处,
守护中国最后2000只驯鹿吗?

 

你知道在黄山上的云端之上,
活着一座宫崎骏都画不出的天空之城吗?

 

过去十年,中国有900000个村落“人间蒸发”,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它们,也即将再也见不到它们。
于是,有这么一帮90后,开始了一场和时间的抢分赛。

 

他们沿着“消失的地图”,耗时5年,跨越30多个省市,将这些村落在消亡之前记录了下来,集合成一部微纪录片——《了不起的村落》。

 

每集只有短短十分钟,豆瓣网友为它打出8.7的高分,甚至评价它为“年度最佳”!

 

但你如果仔细听旁白,却再也无法忽略掉美景之下,戳心的数字。

中国最后的驯鹿村,只有14户人家还在守着森林与驯鹿;
禾木村是最后三个图瓦人部落之一,作为其中最大的一个,只有251户人家,725个人;
木梨硔村是黄山唯一不通公路的地方,住着52户人家,166个;
......

犹如开出了一张冰冷的“高危通知单”,村落的消亡终究只是时间问题。

但就像记录片总导演黎振亚说的,“我们能做得不多,就是为生我养我的土地做个存档。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无法阻挡,但我们应该记得自己从哪里来。”

 

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从不随时代的洪流而走,坚守原地,遵循着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生存法则。

大兴安岭森林深处最后一个驯鹿村,
敖鲁古雅的鄂温克族人,
守护着中国最后2000只驯鹿。
他们用多种草料混合点燃的白烟,
以不成调的呼喊在山林间形成的回音,
召唤跑丢的驯鹿回家。

 

在少年派的取景地台湾兰屿,
男人负责做拼板舟,潜海捕鱼,
女人则在家织布,
给男人准备祭祀时穿的“丁字裤”,
男捕女织是这个岛上的生存哲理。

 

做了一生船夫的花鸟岛上的爷爷,
即便女儿担心自己年纪太大出海危险,
把船卖掉之后,
仍旧倔强地一块块拾来岛上的木头,
亲手造出一艘不信命的船。
“一个渔夫没有船,是很丢脸的事。”

 

自然会有年轻人,抬高下巴,埋怨他们顽固不化,不懂效率,却未曾推敲过,正是这些几百年如一日的寻常,缔造出人们赖以生存的,不平凡的智慧。
住在海岛上的兰屿人为了抵御海风,
建造了出了独有的地下屋,
保护者着族人们出世简单的生活。

 

黄山木梨硔村在山脊上
一字排开的房屋布局,
其实是为了让山风穿堂而过。
从前家里的窗门推开即是悬崖,
便学会了用毛竹搭起天梯一般的晒台。

 

他们的生活虽不及城市便利,但靠山吃山、靠海吃海便也是亘古不变的,最单纯也最美好的活法。

兰屿岛当天打捞的飞鱼,只用海水烹调,
配以红薯、芋头等主食,
就是一桌好饭菜。

 

新疆禾木村人的冬天,
有了一壶牛奶酒和一大锅子羊肉,
便热气腾腾的展开了。

 

木梨硔人最爱的零食,
摘了青柿,用山上独有草药与茶叶熬汁
浸泡过后就成了外面吃不到的脆柿。

 

他们依靠辛劳付出,换来大自然的回馈生活,这一蔬一饭,看得见摸得着的食材,即使用最简单的方法料理,恐怕是米其林餐厅也学不来的人间至味。

 

驯鹿村民打猎,
从不赶尽杀绝,有十个,也只取五个,
母鹿全放走。

 

渔民阿智每次捕鱼,
也都会把一半放生。
“我们吃得饱就好,要让海洋休息。”

 

做列巴的阿姨,
冬天烧火取暖,只捡枯叶、断木,
从来舍不得砍新鲜的树。

 

在4500米的高原海拔上,
花一天时间才能淘到一根虫草,
也不能忘了“索取”之后,
向山灵祷告。

 

他们精心使用脚下的每一寸土地,接受自然的每一分馈赠,但从不逾越相互依存的底线。

祖先留下来的哲学,这些了不起的村民,无论何时都没有忘记。

 

但,村落之所以叫村落,更重要的是聚集在一起的那群人。
老人早已习惯并信奉着传统的生存方式,年轻人却更迷恋外面世界的新奇。
在留下与离开之间,每一个村落,几乎都面临着这样的矛盾与挣扎。

 

离开,是大部分年轻人的选择。
驯鹿村的村民柳霞,丈夫刚去世,家里驯鹿也没找回来,儿子早已厌倦的这片从小看到大的森林,一心想离开,去城里做自己想做的事。
他能理解母亲,却不想承受驯鹿人的命运, 母亲想他能留下,却直到留不住啦。
谁又有错呢,谁都没错吧。

 

最后,只好用一句小心道歉和一声“慢点走”的挥别,为过去与未来做一次的和解。

 
 

也有人被故乡羁绊着,选择留下来的年轻人。

阿智见过父亲落泪的样子,哼着熟悉的歌谣,唱着唱着就哭了,“在不同季节里种植农作物都有丰收,当我面对大海,那里曾经捕捞飞鱼及鬼头刀痕迹,从年轻到老,期待未来年轻一辈,他们守护海洋鱼传统捕鱼技能。”

父亲是想起了年轻时,坐在拼板舟,生在海洋里的自己。

 

有的小孩开始跟大人学做拼板舟,
有的嫌弃丁字裤丑的,
试着穿上了母亲做的丁字裤,
只是简单的小事,
却能让家人高兴好久。

 

新疆禾木村的姑娘,
虽然是因为母亲生病回来帮忙,
但她却说,即便离开,终究还是回来,
因为舍不得离开这么美丽的地方。

 

在钢筋水泥中呼吸困难的小陈,
选择回到故乡福建东壁村,
在面朝大海的地方,
经营一家小而美的民宿。

 

他们或许开始发现,原来珍惜自然的馈赠,花力气努力生活,这里就是向往的远方。

 

老人们都说,年轻人留下来,村落里累计百年的东西就可以传承下去。

云南澜沧古达保的村民,
拿起吉他就能唱歌。
姑娘们觉得留在寨子里,发扬民族文化,
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,哪里都不想去。

 

湘西坪朗村的苗鼓老师,
把自己的老师传下来的鼓棒,
交给了班上表现最好的学生,
这声声鼓点,打响的是时间但不走的印记。 

 

最年轻的东巴文化传承者,
留在泸沽湖边一个叫“达祖”的村落,
紧紧抓住消逝的东巴文字。
这里的智慧足以装下他们所有的梦想。

 

在时代的变迁里,大多数村落将无可奈何地走向消亡,但在纪录片里,我们也惊喜地呈现了“空心村”地另一种可能。

 

富春江畔的东梓关村,
因为青年设计师孟凡浩的到来,
让垂败的村落,焕发出崭新的姿态。
他设计的回迁房,让东梓关村成了“网红”。

 

这个曾经只剩老人的破房子的村子,
又有了浓郁的乡音和往来的游人。

 

新与旧在这片水墨画里晕染交融,过去与未来,也不再是互相对抗的力量。
传统的生活也好,古老的智慧也罢,在他们进入博物馆之前,都该由活着的人们来守护。
像了不起的村民那样守护家乡,或者像纪录片这样留存下这份“ 昔日辉煌的备忘录”。

 

有人说,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的是“人与土地相依相偎的情感”。
我们这一代,大都是没有家乡的人。
小时候在家乡长大,长大后一心想要去更大的城市,向往更精彩的世界。

 

再回过头看,觉得小地方的人缓慢、落后,不及城市里的机会多,有更有趣的人事。
直到被钢精水泥的大楼,局促的出租屋,压得喘不过气来,才开始惦念起故乡熟悉又柔软的情谊。
世界再怎样变化,中国人骨子里脱不了的,是故乡情。
因为每个人最初都有它的故乡塑造,乡土蕴含的力量,终有一天会成为你的羁绊,在你成长智慧中,或在离开之后。